审慎评估理财产品风险与收益 预计2030年银行理财市场规模将增长至50万亿元

审慎评估理财产品风险与收益 预计2030年银行理财市场规模将增长至50万亿元

据人民日报客户端消息,9月6日,2024外滩大会银行理财金融科技论坛上发布了《银行理财六大趋势》。

麦肯锡全球董事合伙人马奔介绍,银行理财六大趋势主要内容包括:规模化。2030年,银行理财市场规模将增长至50万亿元,成为居民主流理财方式。数字化。2030年,银行理财用户将超2亿人,手机买理财成为核心路径。新客群。小微经营者将成为银行理财最具潜力的客群之一,至2030年贡献的市场规模将翻倍。新渠道。2030年,银行理财销售规模的一半将来自于他行代销。智能化。未来5年,人工智能将驱动理财公司营收提升15-30%,成本降低10-30%。头部化。银行理财子行业将进一步分化,母行战略重视度高、具备更强投研竞争力和三方业务拓展能力的理财子公司将赢得更多市场份额。

本次论坛有超过300名银行业高管及科技从业人士参加。现场投票环节,超过八成的理财子公司高管表示未来会重点拓展小微经营者客群,超九成表示未来将加大互联网代销渠道的投入力度。光大银行董事会秘书、首席业务总监张旭阳分享了《银行理财未来十年》。平安理财党委书记、总经理张东,信银理财党委副书记、总裁董文赜分享了各自数字化转型实践。网商银行推出了首个基于AI大模型的普惠理财解决方案“布谷鸟”系统。该系统通过时序编码器构建大模型,预测千行百业小微的资金流,并联合银行理财子公司为其经营流动资金定制理财产品。

据经济日报客户端消息,随着存款利率再度下调,投资者越发关心“钱应该往哪儿投”这一问题。从近期发布的数据看,存款向理财市场“搬家”的趋势有所抬升。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近日发布的《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半年报告(2024年上)》显示,截至2024年6月末,银行理财市场存续规模为28.52万亿元,较2023年12月末增长约1.72万亿元;持有理财产品的投资者数量达1.22亿个,较年初增长6.65%,同比增长17.18%。

今年以来,我国长债利率下行,部分资产管理产品的长债配置增多,随着短期内债券价格上涨,产品净值走高。截至2024年7月末,银行理财平均年化收益率超过3%,而当前银行3年定期存款挂牌利率还不到2%,受“比价效应”驱动,部分投资者将存款“搬家”到此类产品。

“我们观察到居民的资产配置结构有所变化。”中国建设银行副行长纪志宏于今年6月在该行2023年度股东大会上表示,从全市场看,随着存款挂牌利率下调,特别是4月“手工补息”行为得到规范,银行存款出现下降;与此同时,债市持续走强,固收类理财、基金等产品的收益率显示出一定优势,在“比价效应”之下,资产管理产品对客户的吸引力有所增强。从建行集团看,今年4月至5月,建信理财规模增长约2500亿元,建信基金规模增长超过千亿元。“我们也看到,年金险等储蓄型保险受到投资者欢迎,初步判断,下一步银行渠道的保险销售会有恢复性增长。”纪志宏说。

展开全文

但需注意,存款“搬家”至理财市场并不意味着后者能提供“高收益、低风险”产品,投资者尤其要审慎评估、综合权衡理财产品的投资风险和收益。中国人民银行近日发布的《2024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提出,高收益对应着高风险,在打破刚性兑付的环境下,从长期看,资产管理产品无法同时兼具“低风险”和“高回报”,追求高收益的同时也要承担高风险。

接下来,投资者应重点分析两组收益。

第一组收益,底层资产收益与资产管理产品收益。《报告》提出,资产管理产品的收益最终取决于底层资产。今年以来,部分资产管理产品尤其是债券型理财产品的年化收益率明显高于底层资产,这主要是通过加杠杆实现的,存在较大利率风险,当市场利率回升时,相关产品的净值回撤也会很大。

第二组收益,过去收益与未来可实现的收益。《报告》提出,理财产品动态发布的年化收益率是当前节点的预期收益率,是按过去一段时期的收益率线性推算出的未来一年收益率,投资者未来赎回产品时,实际获得的收益率是不确定的。产品现在的净值越高,意味着投资者是在更高的价格位置上投资,未来的损失风险可能越大。

《报告》认为,投资者应结合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选择适合的投资产品。例如,存款收益看似低于当前平均的理财收益率,但这是存款人确定可以获得的收益率;资产管理产品的收益率不断变动,投资风险大于存款,其相对较高的收益率是通过承担价格波动风险换来的。总体来看,随着资产管理行业的净值化转型逐步深入,投资者将逐步承担更多的净值波动风险。接下来,金融机构销售资产管理产品时,有必要做好投资者服务,提供相关咨询,充分向投资者提示风险,引导投资者理性看待净值波动,促进市场平稳健康运行。

“当前,银行理财已经全面净值化,资产管理产品总体上收益率略高一些,但是会有所波动。”纪志宏说,建行将加强投资者适当性管理,结合银行客户的风险偏好特点,创新产品设计,适当加大低波动、稳健型的产品供给,引导广大投资者树立长期投资、价值投资理念,更好地满足客户多元化财富管理需求。

信息整理 申川

编辑 牟绍莉

二审 张秀云

三审 顾海凇

评论